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从上世纪50年代就有家家户户种甘蔗,合作社里熬红糖的历史。近年来,在土地确权,流转等新政策的影响下,当地勇于探索,以多种方式增加甘蔗的规模化种植,通过农副产品深加工,不断提升甘蔗的附加值,为解决本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奔小康趟出了一条新路子。(熊波摄/光明图片)
罗大林是丰都县三合镇人在陈家岩村流转土地发展甘蔗种植。“我们这里地势比较平,土壤和气候都适合种甘蔗,产的甘蔗又甜汁又多,特别适合熬红糖。”罗大林说。从小打小闹的山羊养殖转型发展种植、加工和市场销售,趋向产业化的全流程发展,这是一个具有调整挑战性的决定。要把传统的种植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捆绑在一个项目内,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还需要面对技术引进和管理上的多重问题。迎难而上的罗大林,在乡亲们和各方的支持下,先后在社坛镇陈家岩、蔡家庙等村流转土地900多亩发展甘蔗种植,累计投资1600万元建成包括甘蔗种植和蒸汽熬制绿色环保生产线在内的红糖加工基地。图为2019年12月6日,村民齐心协力将甘蔗运回生产加工车间。(熊波摄/光明图片)
正如罗大林所说,转型的路上挑战无处不在,比如甘蔗压榨后的废料如何处理。依据目前3000余吨的产量计算,批量生产后,废弃的甘蔗皮渣处理成了他的一件大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罗大林邀请专家团队到实地调研,通过技术转换将甘蔗残渣加工成畜牧饲料,变废为宝实现制糖工业下脚料的资源再利用。图为2019年12月6日,工人在清理甘蔗榨汁后的残渣。(熊波摄/光明图片)
罗大林说,熬制红糖涉及榨汁,沉淀,蒸煮·····熬制等很多个工艺环节,每一道工序都由人工操作。红糖质量的好坏,全凭熬糖师傅对于火候和搅拌速度的把控。多一分,稠;少一分,焦。直到阶梯式沉淀熬制的最后一口锅,滚烫的糖汁成了液态的红糖浆,这才算是进入了熬制的收尾阶段。此时,整个车间的空气中充满红糖的香甜味。图为2019年12月6日,陈家岩村红糖熬制车间工人将放入铁锅的糖浆不停地搅拌,使翻砂的红糖酥脆可口。(熊波摄/光明图片)
规模化种植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对甘蔗的种植土壤、施肥等作业进行统一的科学管理。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进一步提升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参股分红、富余劳动力参与红糖生产,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图为2019年12月6日,陈家岩村红糖熬制车间,经过三口锅熬煮过滤的蔗汁最后变成金灿灿的糖浆,工人用特制的铁铲不停搅动,防止糖浆粘糊。(熊波摄/光明图片)
红糖的品质是由原料和加工技术来决定的。2019年11月,生产的有机甘蔗红糖产品被中国名牌产品联合发展促进会、中国产品质量技术监督中心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证书。罗大林说,除了熬制工艺,这个称号更得益于对甘蔗种植环境和成长周期的全流程管理下的品质提升。图为2019年12月6日,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陈家岩村红糖制作车间,工人将糖浆舀在铺平的模具上抹平,冷却成型。(熊波摄/光明图片)
四年的坚守与奋斗,不仅让罗大林在甘蔗种植领域闯出了一番天地,还在红糖熬制和市场上得到了认可。生产旺季时,每天在基地工作的人数在170左右,最高两个月的工资支出超过100万元左右。当地农民在他的影响下,通过种植甘蔗和熬制红糖迈向了幸福小康的甜蜜生活。图为2019年12月14日,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陈家岩村红糖制作车间,工人将糖浆舀在铺平的模具上抹平冷却成型。(熊波摄/光明图片)
罗大林说,为了扩大产业去帮扶效果,助力脱贫攻坚,基地还按照“万企帮万村”的要求,在蔡家庙村新增300多亩甘蔗种植面积,带动53家农户土地入股。按照贫困户优先的原则,目前已经有48人常年在公司就业。图为2019年12月14日,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陈家岩村红糖包装车间,工人将冷却成型的红糖颗粒装罐。(熊波摄/光明图片)
据了解,基地今年预计产甘蔗3000余吨,产值可达1800多万元。纯蔗红糖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图为2019年12月6日,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陈家岩村红糖包装车间等待外运的罐装红糖。(熊波摄/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