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记者节特辑】对话记者 展望未来
首页> 读图频道> 焦点 > 正文

【记者节特辑】对话记者 展望未来

来源:光明图片2023-11-08 19:51

  11月8日是我国第24个记者节,影记时代沟通社会,无数媒体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对话主流媒体记者,倾听他们的故事,一起展望未来。(李毅成)

【记者节特辑】对话记者 展望未来

  伊霄,人民日报摄影记者,从业8年。图为2023年伊霄在拍摄成都大运会。(受访者供图)

  从学生时代心怀理想到成为一名记者,是如何一步步实践的?

  我从学生时代就对记者这个职业非常感兴趣,高中时参与了校报校刊的创立和制作,并在高考时选报了新闻学专业。在大学中,除了学习新闻学相关理论知识外,我还参与到校报、系报的制作以及校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制作中,充分了解新闻机构的运行流程及新闻的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实习,进一步积累了实战经验,最终在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党报记者。

  讲述一件记者生涯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8年的记者生涯中有很多采访故事。2021年,我去江西赣州出差认识了段桂秀老人。那时她已经103岁,是红军烈士王金长的遗孀。当年21岁的王金长参军,与她在村口的大树下道别,告诉她三五年就会回来,没想到这一等就是80多年。其实1953年她也曾收到王金长的烈士证书,可她一直不相信,说金长哥哥答应会回来就一定会回来。

  娘家人也没少劝她改嫁,哥哥曾给她说好了亲事,她却拗得很躲在甘蔗地里不出来,三番五次拒绝后,娘家人也就没了办法。这些年她从没出过村,她怕金长回来时找不到她。直到2019年5月2日,她才第一次离开村子,到于都县城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纪念馆里,段桂秀老人望着一双草鞋陈列品静静发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问她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段桂秀老人缓缓回答说:“我金长哥哥走的时候,就是穿着这样一双草鞋,帽子上也有一个门口那样的红色五角星。”草鞋和红五星,是金长哥哥留在她脑海里最后的记忆符号,鲜活的少年形象。

  老人不识字,走到烈士纪念碑前,她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这上面有金长哥哥的名字吗?能不能指给我,我想摸一摸。”

  结果名字刻得太高她摸不到,工作人员便拾起一个树枝,给她指了王金长的名字。摸到纪念碑的那一刻,老人双手扶碑放声大哭。这么多年,她终于接受了金长哥哥的离世。村里,她住的房子上画了很大一幅壁画,名叫《守望》。守望,就是她一生的故事。

  我感叹于段桂秀对王金长至真至纯的感情,更深知和平安定来之不易。于都的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刻满了烈士的名字,他们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又饱满,壮烈又短暂的人生。

  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何感悟与认识?

  相较于一般受众,新闻之于媒体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通常以一种极其直白的方式铺陈在面前,真实、可感,进而令人生发出更多的感触和思考。记者此时会不自觉迸发出一种使命感: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新闻事件。

  对还未走出校门且愿意从事记者的学子们有何期许?

  希望他们脚踏实地积累经验,磨练本领不忘初心,迷恋现场享受出发,永远在路上。

【记者节特辑】对话记者 展望未来

  杨晋峰,法治日报摄影记者,从业28年。(受访者供图)

  从学生时代心怀理想到成为一名记者,是如何一步步实践的?

  懵懂地走出大学校门,带着无限向往走进报社。从零开始,跟随有经验的前辈开始实践,一点一滴学习业务知识,不断钻研采访技能,汲取各方面知识营养,到逐步可以独立完成采访任务,再到独当一面完成各类全国性重大活动会议的报道任务……只有一句话:当好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讲述一件记者生涯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在28年的记者生涯中,有过诸多难忘的回忆。从2013年至今,我连续十年参加了全国“两会”人大会议的采访报道,见证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健全完善。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2018年,八二宪法进行了第五次修订;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特别是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首次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主席台上,当三名礼兵迈着正步护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入场,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我见证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那一刻。

  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何感悟与认识?

  记者是站在时代潮头的瞭望者,也是历史进程的记录者。应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专业的眼光、职业的精神,去把握新时代的脉博,关注社会进程,关注百姓生活。

  对还未走出校门且愿意从事记者的学子们有何期许?

  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忌好高骛远。精学业务,勇不言弃,做事先做人。

【记者节特辑】对话记者 展望未来

  齐波,人民政协报摄影记者,从业16年。图为2023年齐波在拍摄杭州亚运会花样游泳比赛。(受访者供图)

  从学生时代心怀理想到成为一名记者,是如何一步步实践的?

  大学期间我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正是从那时起,我对宣传工作有了新的认知。由于大学本科就读的平面设计专业,从学院活动策划案到活动期间照片的拍摄,再到学院板报的设计,我都参与其中,也逐渐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2007年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注定与新闻摄影结缘。

  讲述一件记者生涯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2021年6月25日拉林铁路开通运营,我作为派往前方的记者,有幸见证了复兴号首次驶上“世界屋脊”,西藏和高原铁路建设发展翻开了新篇章。青藏地区同胞欢呼雀跃的一幕始终在我脑海里回荡。肤色黝黑、性格腼腆的斯朗旺扎是拉林铁路首发车司机,他驾驶着D2021次列车从拉萨站出发,驶往400多公里外的雪域江南——林芝。“做梦也没想到能把复兴号开上雪域高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复兴号能开到我的家乡昌都。”在首发车启动前斯朗旺扎动情地说。在采访中,斯朗旺扎告诉我,他出生在西藏昌都,当年从家乡到兰州上学,经过颠簸的汽车和平稳的火车的对比,让他萌生了当火车司机的梦想。2013年,他如愿考取了机车司机资格。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驾驶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复兴号高原动车组,奔驰于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上,亲眼见证了雪域高原的路网发展,亲身感受了机车的升级换代。36岁的斯朗旺扎也成为铁路助推雪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何感悟与认识?

  在我看来,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应当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要具备丰富多元的知识积淀、宽阔的视野、广泛的社交能力、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及化解问题的能力。

  对还未走出校门且愿意从事记者的学子们有何期许?

  学子们应当利用好从校园到社会过渡的这个大课堂,多参与社会实践,善于透过问题看本质,多做调查研究。此外,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记者节特辑】对话记者 展望未来

  张武军,人民日报记者,从业7年。图为2023年8月4日,张武军在河北涿州市拍摄救援队运送群众。(受访者供图)

  从学生时代心怀理想到成为一名记者,是如何一步步实践的?

  我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学院学习了6年,毕业后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圆了自己的“记者梦”。从文字编辑到摄影记者,7年的时间我体验过不同的角色,领略过国家的大美山河,用手中的镜头与纸笔记录时代变迁、民生百态。

  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何感悟与认识?

  这些年来,从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到晋冀鲁豫乡村的田间地头,从黑龙江畔冰雪覆盖的美丽黑河到活力迸发的海南自贸区,从雪山脚下鲜花盛开的新疆阿克苏到雪域高原上的昌都林芝,从大国重器“深海一号”到凝结几代人心血建设的引汉济渭水利枢纽工程,从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到杭州亚运会……我的足迹到达了全国许多地方,但仍想继续出发,时刻与时代同行;我用影像见证了许多历史瞬间,但仍觉热血难凉,最好的照片永远是下一张。在这个时代,记者是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绘好中国图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时代记录不平凡的里程碑瞬间,记录时代中砥砺奋进的楷模先锋,记录生动可爱的群众百姓。

【记者节特辑】对话记者 展望未来

  王伟伟,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从业9年。图为2023年1月13日,王伟伟在山西大同采访煤炭保供情况。(受访者供图)

  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何感悟与认识?

  我觉得作为摄影记者,一定要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对于不同的新闻现场,摄影记者在拍摄的同时也在给读者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而这就是摄影记者的职责所在——“记录和表达”。所以对于摄影记者来说,不光要爱观察还要会观察,用镜头记录不一样的视角。记者,记录者。作为记者一定要有史官的心态,要有“不为历史留白”的职业勇气去记录。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需要会讲故事,讲平凡人的故事,讲社会中可能被大众视角忽略的故事。而在媒体融合的转型期,摄影记者更应该回归新闻摄影本身——客观地记录新近发生的事实,并能够以一种自觉的人文意识关注自身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时代。

  对还未走出校门且愿意从事记者的学子们有何期许?

  年轻的学子要对自己要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期待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视角来记录这个时代。

[ 责编:金英花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