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叔萍是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人,从19岁开始做布鞋,到了今年,已经是她布鞋的第34个年头,白蒲镇上从出生五六个月的婴儿到耄耋老人,不少都是她的顾客。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字里行间把对“千层底”感受表达得真切到位,它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又是一种亲情的延续。歌中所唱的“千层底”就是人们常说的手工布鞋,它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周代,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工艺价值。图为2019年7月16日,羌叔萍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老布鞋挂在工作室中。(方东旭摄/光明图片)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的羌叔萍是一位纳制千层底的传统手艺人。据羌叔萍回忆,她是1985年,开始跟师父学做布鞋,跟师傅学习了打袼褙、裁鞋帮、切底、包边、粘合、圈底、纳底、槌底等技术。“同期还有四五个人一起跟师傅学做布鞋,但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我自己”。羌叔萍说。图为2019年7月16日,羌叔萍在手工制作老布鞋。(方东旭摄/光明图片)
“做布鞋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能苦中作乐。” 羌叔萍介绍,在制作一双布鞋的过程中,做鞋底是最费时间的,要把布一层一层用糨糊粘在一块平板上,粘上六七层,晒干后揭下来剪成鞋底,之后还要再用新的白布包底和沿边。图为2019年7月16日,羌叔萍用棉布制作鞋帮。(方东旭摄/光明图片)
接下来就是最辛苦的纳鞋底活儿。纳鞋底针法非常讲究,先在边上沿轮廓纳上两圈,中间则一行行错落开针脚,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要纳的密些,足弓部位则稀一些,这样做出来的鞋底比较结实耐穿。图为2019年7月16日,羌叔萍裁剪鞋底的部分材料。(方东旭摄/光明图片)
即使将制作布鞋的流程谙熟于心,一双手工布鞋的制作仍然要耗掉羌叔萍七八个小时的时间。现在市场上的布鞋店里基本上都是用机器加工而成,但是羌叔萍坚持手工制作。她说,机器加工的质量没有纯手工那么结实,手工制作的布鞋不仅耐穿,而且更加吸汗、透气,鞋底柔软,穿着合脚。图为2019年7月16日,羌叔萍在手工制作老布鞋。(方东旭摄/光明图片)
羌叔萍从19岁开始做布鞋,到了今年,已经是她布鞋的第34个年头,白蒲镇上从出生五六个月的婴儿到耄耋老人,不少都是她的顾客。做布鞋其实赚不了多少钱,不过总有人找她加工布鞋,加上自己也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她还将继续坚持下去。图为2019年7月16日,羌叔萍制作的老布鞋。(方东旭摄/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