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校毕业的王卫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自行车和摩托车背着药箱二十一年如一日,骑行在广西上思县的大山深处,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健康,成为父老乡亲最信赖的健康“守护人”。
一辆红色的摩托车,后座上绑着一个十字药箱、几个装着卫生健康宣传册的口袋,在崎岖的乡村路上行驶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每当看到这个场景,村民们就知道:“王医生又出诊了”!图为2019年6月12日,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王卫江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刘峥摄/光明图片)
村民口中的“王医生”便是今年47岁的王卫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王卫江离开英明村到广西玉林职业学校学医,学成之后,他放弃城市中就业的机会,背着药箱回到这里,成为父老乡亲最信赖的健康“守护人”。图为2019年6月12日,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王卫江(左)为村民量血压。(刘峥摄/光明图片)
21年的时光里,王卫江用双脚丈量了英明村和周边村落的每一寸土地,挨家挨户的为当地群众送医送药,风雨无阻。图为2019年6月12日,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王卫江带着诊箱和慢性疾病宣传资料出诊。(刘峥摄/光明图片)
南屏瑶族乡英明村地处广西十万大山地界,过去这里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落后,对于村民们而言,王卫江和他的药箱就是一座流动的“诊所”。图为2019年6月12日,王卫江骑着摩托车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的山间路上去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刘峥摄/光明图片)
“一开始出诊时只能靠双腿赶路,后来换了自行车,之后又变成摩托车,只要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回忆自己多年的行医经历,王卫江说他已记不清出诊的次数、走过的路程,但他熟悉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对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了如指掌,“村民信任我,我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图为2019年6月12日,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王卫江为村民进行日常体检后登记村民健康档案。(刘峥摄/光明图片)
记得1999年,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刚毕业回乡工作不久的王卫江接到村民黄月清儿子打来的电话,说家里老人身体不舒服,请他前去诊断。王卫江放下电话后,拿起药箱、披着雨衣就冲出了门。图为2019年6月12日,王卫江(左)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卫生室为村民解答购药疑惑。(刘峥摄/光明图片)
下了雨的山路变得泥泞难行,他骑着自行车歪歪斜斜地在山里行进,不时从远处传来的闷雷让人心惊。遇到上坡路段,他只能推着车、迎着雨艰难爬坡,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黄月清家中。在王卫江的诊断用药下,黄月清老人恢复了健康。图为2019年6月12日,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王卫江(左)给地头劳作回来的村民做日常健康体检。(刘峥摄/光明图片)
2016年,南屏瑶族乡英明村建成公众卫生服务中心,如今,王卫江在做好诊疗工作以外,还定期给村里的老人们进行体检、针对慢性疾病开展随访,为村民们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等。图为2019年6月12日,王卫江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卫生室登记村民健康医疗档案。(刘峥摄/光明图片)
虽然走街串户、在村与村之间来回奔波很辛苦,但王卫江还是感到很欣慰:“随着健康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越来越多惠民政策的实施,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作为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一员,我有信心把这份工作继续做下去”!图为2019年6月12日,在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英明村,王卫江(右)为村民看眼疾。(刘峥摄/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