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新欧大陆桥东端起点”“‘ 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枢纽”的连云港港,是中国首个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最早开展货物海陆联运和集装箱铁水联运的港口。是亚欧大陆间集装箱国际联运第一港,每年承担全国50%以上的国际联运任务。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据了解,连云港港位于长江三角洲最北端、江苏省东北端,港口始建于1933年,建国后进行了多次改扩建。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港口建设突飞猛进,货物吞吐量逐年递增,物流航线覆盖面广,多式联运优势突出,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左图为1935年,正在兴建连云港港2号码头(资料翻拍)。右图为2017年5月26日,灯火通明的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1984年4月,连云港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自此,连云港港开启跨越发展之路,在马腰作业区的基础上,相继在主港区开辟了庙岭作业区、墟沟作业区、旗台作业区,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内外贸综合性港口。左图为八十年代建设中的航务航道码头(资料翻拍)。右图为2018年8月2日,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作为江苏最大的深水海港,国家在港口布局与规划中多次将连云港港口融入长三角港口群。2006年,在国家新一轮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连云港港再次被定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首次被列入长江三角港群并作为三大主体港之一。左图为九十年代初,第一辆满载煤炭的列车驶进港口站(资料翻拍)。右图为2017年6月7日,连云港港开通中欧班列。(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2008年,《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获得部省联合批复,明确港口岸线100.7公里、入河口段岸线44.5公里,确立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灌河等五个港区组成,正式构建了“一体两翼”港区总体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其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港区辐射带动能力和沿江沿海港口整体竞争力。图为2007年2月14日,连云港港庙三突堤集装箱码头建设施工中正在吹填。(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此后,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国家中东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等国家战略中,连云港又被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图为2007年12月4日,连云港港正在建设铁路复线。(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改革开放40年来,连云港港由主港区连云港区拓展至赣榆、徐圩、灌河港区,形成了“一港四区”规模发展。其港口航道也由最初的5万吨级浚深至30万吨级,万吨级泊位从5个增加到70个,最高等级30万吨级,设计能力超1.6亿吨,拥有集装箱、铁矿石、煤炭、氧化铝、散化肥、液体化工、粮食等各类专业化泊位。图为2018年8月2日,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经过多年的发展,连云港港已经建成了40多个公共性大型信息系统,实现了港口、口岸、航运、物流、商贸、金融等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港口信息化应用的全覆盖,着力发展智慧港口。图为2017年6月7日,第六代“中远欧洲”号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连云港港码头。(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1992年12月1日,“东方1808”号国际集装箱铁路列车从连云港驶出,标志着新欧亚大陆桥正式开通运营。图为2017年6月7日,连云港港开通中欧班列。(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新欧亚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欧洲西海岸的荷兰鹿特丹,全长1087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31公里,连接辐射亚欧两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通大西洋和亚太两大经济圈。图为2016年4月1日,位于连云港港的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标志。(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40年的发展,连云港港的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400多万吨扩张至2017年的2.3亿吨。集装箱业务从零起步,攀升至472万标箱,位居全球百强集装箱港。未来随着 “一港四区”深水大港全面建成,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2.7亿吨。图为2017年12月18日,连云港港大型豪华客滚船“和谐云港”号投入运营中韩航线。(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目前,连云港港海向辟有以“海洋联盟”美西南航线、中东波斯湾航线为代表的集装箱航线50多条,陆向开行了国内、国际铁路班列线路,以连云港港口为中转枢纽的服务功能逐渐放大。图为2003年11月4日,连云港港老港区。(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除此以外,连云港港还建成东、南、北3条疏港通道,连接连霍、长深、宁连、连临等外围高速公路网;国铁直通进港,具备5500吨重载大列运行能力;内河航道直接联通淮河、京杭运河、长江等水系,形成了“一港四线”的海河联运网络。图为2013年12月13日,连云港港主港区全貌。(王健民摄/光明图片)
统计数据显示,1-6月份,连云港港口完成同口径货物吞吐量11774.95万吨,同比增长2.4%,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6036.1万吨,同比增长1.7%。集装箱完成238.8万标箱,同比增长0.5%。图为2018年8月23日,连云港港主港区局部。(王健民摄/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