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李毅成)横跨于怒江之上的钢索吊桥,改变了祖祖辈辈依靠溜索 “飞”的出行模式。这个被称为“地球褶皱”,横断山区,地球板块运动最剧烈的地方,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迎来了历史性跨越。
云南省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之间。傈僳族人民就世代生活在这壮美自然环境下,但高山峡谷的自然条件也制约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是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福贡县则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全县有57个村均为贫困村,到2019年底还剩30个贫困村未出列,其中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有19个村。
扶到根上的精准扶贫举措,让世居高山峡谷间的困难群众搬下大山,摆脱了土坯窝棚,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与此同时,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兴办的扶贫车间,也为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鹿马登乡赤恒底村的此路恒是一名党员,也是福贡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带头人。初中时曾因为贫困辍学在家,但头脑灵活的他并没有放弃,从承包工程到种植草果,始终在尝试摸索,研究发家致富的门路。
2012年4月5日,经过不断努力,此路恒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了党员新身份的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创业致富。2019年,他建立傈僳族民族服饰工坊,积极探寻发展傈僳族的文化的路径,打造出的品种丰富、设计新颖的民族服饰广受好评。在他的扶贫车间里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工人们飞针走线认真操作,一件件做工精良、款式新颖的傈僳族民族服饰正有序下线。
此路恒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许多傈僳族民族服饰、传统织布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目前,工坊中有技术娴熟的员工40多人,可以生产制作包括民族特色校服在内的30多种民族服饰,年生产能力达2万套,产值170余万元。
如今的此路恒不仅实现了个人的脱贫致富,还带动一众贫困群众共同过上了好日子。在家门口打工的村民有了脱贫门路,每个月能有2000到3000元的收入,挣钱的同时还可就近照顾老人孩子,非常方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此路恒表示:下一步,要依托民族文化特色,深挖市场潜力,进一步扩大工坊的经营规模,带动村民实现共同致富。
2020年8月23日,云南省贡山县鹿马登乡一位村民骑着摩托车通过怒江上的娃吐娃桥吊桥。(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23日,云南省贡山县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致富带头人此路恒(二排中)在扶贫车间里和帮扶对象一起抓紧生产。(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23日,云南怒江福贡县,奔腾的怒江由此穿过。(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23日,云南怒江福贡县鹿马登乡布拉底村,质朴的村民走在街上。(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23日,云南怒江福贡县鹿马登乡布拉底村,三五成群的村民在街上聊天。(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23日,云南怒江福贡县鹿马登乡布拉底村,村民走在娃吐娃吊桥上。(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23日,云南怒江福贡县鹿马登乡布拉底村,村民走在娃吐娃吊桥上。(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23日,云南怒江福贡县鹿马登乡布拉底村,红顶的新房子点缀在青山绿林之中。(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23日,云南怒江福贡县鹿马登乡布拉底村,大山深处的红顶新居。(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监制:屠志
策划:季春红
摄影摄像:季春红、张瑜、闫汇芳、刘宇航、刘陆
剪辑:田郁仁、卢刚、王辛海
包装:张瑜